身為瑾瑜集團澳尚國際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,劉同照和公司主打產品牛排結緣甚早。早在十年前,劉同照就和朋友一起創立了溫州市頂諾食品有限公司,開始了他的家庭牛排品牌化之路。
“五年前我就預測牛排大爆發時日不遠,現在則是中國牛排發展的一個分水嶺。”劉同照表示,今后中國牛排消費會朝著理性化的大方向前進,與此同時,新興且不具品牌的小牛排廠家的生存空間將日益被壓縮。
2017-12-2814:32
來源: 冷凍食品網 發布者:編輯身為瑾瑜集團澳尚國際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,劉同照和公司主打產品牛排結緣甚早。早在十年前,劉同照就和朋友一起創立了溫州市頂諾食品有限公司,開始了他的家庭牛排品牌化之路。
“五年前我就預測牛排大爆發時日不遠,現在則是中國牛排發展的一個分水嶺。”劉同照表示,今后中國牛排消費會朝著理性化的大方向前進,與此同時,新興且不具品牌的小牛排廠家的生存空間將日益被壓縮。
01
入行食材配送,卻遭遇“速凍”
做過五金、鉗工行當,當過機械廠廠長的劉同照于2002年進入凍品行業。僅用兩個月時間就摸透了凍品食材配送的他,憑借著吃苦能干,賺到了第一桶金。
雖然是安徽人,劉同照卻看中了當時蓄勢待發的福建泉州餐飲食材配送生意。“當時的信息不像現在這樣及時、對稱,我們都是從市場上找貨,覺得不錯的就推薦給酒店,成功率非常高,基本都能談成。”
兩個月,天資聰穎的劉同照就從外行變成了內行,很快發展了100多家餐飲終端客戶。他回憶起當時做的一款貝類產品,每箱的利潤都在20元以上,在酒店里還非常暢銷,“那時的生意真的好做”。
然而,2008年之后好生意就急轉直下了。
“之前酒店采購多是老板的親戚,50后多一些,也不太會操作電腦。2008年之后,餐飲店面開始陸續給采購部配備電腦,信息一下子就透明了。”通過互聯網,采購輕而易舉就找到了食材的上游。畢竟都要壓縮成本,劉同照表示其實一切都在情理之中。這以后,一些用量較大的食材,酒店都會到原產地直采,甚至還會定制。
如今,劉同照位于福建泉州的食材配送生意是他的愛人在管理,“做不了大宗食材,只能做些特殊食材,量不是很大”。親身經歷起伏后的劉同照表示,貿易生意是不長久的。
02
瞄準家庭牛排細分市場
事實上,在這場大變動之前,劉同照便意識到需要轉型了。2007年,他開始和朋友研究起了方便餛飩,因為生產技術等原因達不到理想口味,項目沒能成功。同年,他又和另兩位合伙人一起創立了頂諾食品,瞄準了牛排市場。
“做牛排,真的是一個機緣巧合的事情。那一年,上海瑞軒已經在溫州開出了十多家專賣店,生意不錯,我們又恰巧結識了一位懂牛排加工技術的朋友,在他的幫助下,研發出了頂諾牛排。”劉同照介紹道。
拿到成品后的劉同照,最開始把牛排送進了當地的大世界超市,第二天又鋪進了世紀聯華超市。雖然進展不算慢,但他坦承,剛開始牛排產品并不被終端所認可,大家對此都沒有概念。經過這幾年的發展,牛排才日漸受到業內人士的重視,起色非常明顯。
“隨著牛排市場越做越大,逐漸出現了一些由北方生產廠家出品的重組牛排,以低價搶占市場。”價格低,競爭力就強,劉同照表示,后來他們也接受了這種生產技術和商業模式,推出了對應產品。
03
專注商超樹立品牌
頂諾牛排成功之后,劉同照又在去年創立了瑾瑜集團澳尚國際食品有限公司,仍舊主打家庭牛排。這兩個牛排品牌在市場操作上都偏重于商超,一直堅持樹立消費者品牌。
在劉同照看來,牛排流通市場比較混亂。“從生產加工技術上來說,牛排的要求并不高,合格的西餐廚師都能做出來。但是想干點大事的牛排連鎖店,基本都不會選購大路貨,因為大路貨最沒特色。”商超系統則不一樣,“一旦樹立起了品牌,消費者是忠誠的,終端創造的價值最大。”劉同照說。
事情都有兩面性,打終端消費者品牌,意味著終端營銷和動銷費用會非常高,可能從賬面上看利潤很不錯,但其實掙到的錢都需要繼續投入到終端建設里。
即使面臨著高昂的費用、殘酷的競爭,甚至被“牛排摻鴨肉”事件牽連,劉同照仍一如既往地堅守打終端品牌這一市場理念。在他看來,無論把牛排鋪進酒店還是餐廳,無非是市場營銷的問題,不存在不可替代,瓶頸期總會到來。“但商超卻不同,因為費用高,很多人望而卻步,這就有了堅守者的生存空間”。
劉同照表示,目前市場上雖然牛排品牌非常多,但真正能在商超生存下去的并不多。
04
未來牛排新品牌機會更小
談及近期發生的“牛排摻鴨肉”事件,劉同照坦言,目前終端的牛排銷量確實受到了一定波及,但只要商超不打擊、不下架,這些困境都將只是暫時的。
隨著從業者的不斷涌入,牛排消費總量還在大幅擴張中。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,牛排消費今后會趨于理性,他打了個比方,股市由6000點跌到2000點,但從2000點再向上漲回時,就是理性上漲,今后的牛排消費也是這樣。
但對于盲目入市的牛排生產企業,劉同照則表示較為擔憂。“這一兩年,看到做牛排有利可圖,很多老板投資一二百萬元開牛排廠,但大部分堅持不到一年就倒閉了,這些人其實是做了今后牛排行業老大的墊背者。”
他總結說,今后牛排生產廠家的競爭,將主要體現在資金周轉實力和抗壓能力上。為此他舉了正大集團的例子:正常情況下,凍品企業的利潤有5個點,正大是行業“新人”,為了搶占市場,它可以把5個點都貢獻出來。當銷量上來了,屆時原材料采購成本勢必有所下降,再配合更高效率的生長線,生產人工成本也是一種壓縮,利潤便由此產生。“在這種情況下,小廠家該怎么玩?”劉同照反問道。
在劉同照看來,經歷過2016年底這道分水嶺后,理性的牛排消費對初具品牌效應的正規企業來說,是個大利好,但對于新品牌來說,卻未必是好事情。他坦言,去年開始運作的澳尚牛排目前的進展就不如自己最初的設想。“一個品牌,從資金、營銷意識,到團隊、進入行業的時間,都要做到位,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才能成功。”
《冷凍食品》雜志
30000+
三萬家凍品經銷商5000+
五千家凍品上下游企業10億+
交易額10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