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-08-3016:24
來源: 冷凍食品網 發布者:劉圣蓉/冷凍食品
今年最流行什么顏色的口紅?什么樣的空調最搶手?哪個地方的人最愛穿秋褲?……這些問題,如今都可以用消費數據來準確回答。
在大數據時代,傳統的“定制”業務正在向“反向定制”延展,即通過聚集數量龐大的用戶需求信息,向商家/廠家集中定購。
和天貓提供消費數據給生產廠家一樣,B2B平臺的價值之一,也是抓取一定數量小B客戶的共性需求,反饋給上游原料和生產商,讓產品的研發與生產更精準地貼近終端需求。
在相對傳統的冷凍食品行業,B2B大數據也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價值,以往“廠家生產什么,終端就賣什么”,正在轉化為“終端需要什么,廠家就生產什么”。
用數據摸清終端真實需求
舉個例子,通過交易數據發現,同樣是排骨粒,中式快餐做糖醋排骨的食材,和燉罐店的排骨燉罐食材,對排骨粒的規格、含肉量、肥瘦比、切法等標準要求是不一樣的。
平臺方就可以根據這些算法,制定獨有的渠道標準的產品,讓工廠直接按此做標準定制化生產,從而提高產品附加值,并進一步降低終端的人工成本。
這是被譽為凍品B2B領域“獨角獸”——福建凍品在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冷凍食材研究院正在做的事情。
排骨粒的例子就是根據大數據實現反向食材定制的案例之一,那么作為凍品B2B平臺,冷凍食材研究院所以靠的大數據又是從哪里來的呢?
據了解,凍品在線的大數據主要包括三個板塊:
其一,輻射區域上,包括福州、成都、昆明等在內的20多個城市(自營+合伙人),隨著范圍的擴大,其數據覆蓋的深度廣度也在不斷擴大;
其二,產品品類,包括冷凍肉類(豬、牛、羊副、雞鴨副)、凍品海鮮、調理美食(包括火鍋料、半成品、油炸休閑等)、速凍米面、速凍果蔬共5大系列,基本囊括了冷凍食品的主流品項;
其三,渠道客戶類型,主要分中小餐飲、菜市場、社區便利店等共18個終端渠道客戶。
冷凍食材研究院院長王德明介紹:“通過分子公司及合伙人的交易數據,沉淀了每個渠道的交易共性、產品共性、使用共性、消費共性等應用場景的數據模型。”
對于海量的大數據,需要提煉哪些方面內容?
第一, 從大數據中提煉共性的需求來量產。
具體而言,即在進行交易數據分析的過程中,提煉有一定規模、一定需求量、一定產品屬性的數據。“這樣的數據具有代表性,也是我們確認需求的價值點。”王德明說,“我們也會研究每個餐飲類別的共性的需求,這樣量才會大。太個性化的,沒辦法量產。”
第二,從分類數據中提煉出各渠道用戶對產品的二次加工需求。
據了解,冷凍食材研究院會將交易數據,進行分品類、分渠道、分單品的數據輸出,并在用戶需求的基礎上,提煉出各渠道用戶對產品的二次加工需求。此外,還會深入到每個餐廳后廚,去研究每個餐飲類別的廚師會用食材做哪些額外加工,這些加工是否在工廠就能夠很好的完成,從而降低餐廳的人工成本,提高效率。
促進成熟產品定制,藍海產品研發
凍品在線CEO林志勇曾針對傳統分銷模式做過深度分析,將傳統分銷的痛點歸納為5點:
一是渠道層級多,以致于終端拿到手的產品性價比低,為了降低采購成本,餐飲終端只能進一些亂七八糟的雜牌產品;
二是產品同質化,價格戰惡性競爭嚴重;
三是產銷不匹配,工廠生產出來的東西,不是終端最終想要的產品形態和規格;
四是廠家想下沉渠道,但物流配送半徑受限,服務區域拓展不足,無法精耕;
五是受限于一批商的推廣能力,新產品推廣效果層層遞減。
借助大數據的目的,正是為了更好地形成產銷匹配,和廠家的產能優化,以及新品研發有更高的成功率。不過,要將數據轉化為切實可行的項目,首先得制定科學合理的操作流程。
“在實際操作中,我們會確認兩種方式,即成熟產品的定制以及藍海產品的研發。”王德明介紹,通過不斷摸索,已經形成了標準的“8步”操作流程:
1.前期的數據分析、市場調查;
2.用戶需求確認;
3.產品立項研發/定制;
4.生產方資質、資格審查,生產工藝溝通等硬件的確認;
5.“小樣”內部試吃,人員推廣培訓及外部試產試銷;
6.用戶使用反饋;
7. 改良、修整后再試推,并得到用戶的認可;
8.批量生產,并結合互聯網平臺的先天優勢,快速線上和線下整合推進。
整個工作流程中,幾乎都要用到數據抓取及分析,而且不同階段所用數據內容及分析角度不同。
其中,前期主要抓取用戶的需求和使用習慣、市場的整體容量、交易使用的頻率、渠道結構等方面數據;中期則是產品導入期的交易數量、交易頻次、各類渠道占比、用戶反饋情況等數據分析;后期主要抓取產品成熟期的覆蓋率、保有量、銷售數量等數據,以此來確認打造爆品的基礎。
鎖定同一渠道的共性需求
凍品領域的傳統定制業務,主要針對單個大型連鎖餐飲系統,或者部分區域市場的個別大代理商等。那么,以大數據為媒的定制是怎樣的呢?
據了解,作為B2B平臺的冷凍食材研究院,將定制分為從工廠食材與從終端渠道兩個端口,即根據具體情況,分別從兩個端口做菜譜研發、產品定制。
工廠食材端的定制,主要包括兩個方面:
一是現有產品定制,即現有市場流通產品在B2B平臺沉淀后,在品質、產能、交易數量、潛在容量等具備很好的基礎時,進行針對性的OEM推進,成為定制品牌的帶路產品;
二是新品研發定制,通過主流渠道的現狀及未來發展的趨勢分析,梳理產品的差異化需求,提高終端的效率,確認新品的研發定制,并挑選合適的加工廠,進行源頭的深入合作。
從終端渠道的定制,不是針對個體餐廳,而是對同一渠道類別,幾千家、幾萬家終端的共性需求。
“比如黃燜雞、沙縣小吃,終端用戶足夠多,才能支撐這些定制產品的銷量。”王德明介紹,根據市場需求定制標準黃燜雞塊產品,省去了終端餐飲用戶采購雞腿肉還需要自行切塊的問題,也避免傳統經銷商手動切割的二次污染,而且節約大量的廚師成本和損耗成本。
目前終端比較受歡迎的定制產品有哪些特性呢?王德明介紹,主要有兩種:一是以食材A+調味包B的形式組合,終端使用很方便,如巴沙魚柳、金湯巴沙魚等;二是調理定制半成品,比如標餐工坊荔枝肉、麻辣雞雜等。
“在數據價值輸出的時候,重點是將整個市場細分渠道的規模、多種應用場景,以及未來發展的趨勢作為判斷標準,來規劃B2B平臺研究的方向,并以此研究的范疇來確認用戶的需求,并滿足他們。”王德明說。
中式快/簡餐、小吃、區域連鎖切入價值高
隨著中國餐飲市場全面升溫,幾萬億的餐飲大蛋糕中,方便快捷的速凍半成品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。那么,就目前來講,哪些終端,大數據切入的價值較高呢?
林志勇認為,主要為中式快餐/簡餐、特色小吃,以及區域性連鎖店等。原因如下:
其一,廠家有很多菜譜的產品研發,卻沒有合適的平臺切入終端,通過凍品B2B平臺整合,并在廠家端創新后,產品快速直達終端。
其二,連鎖餐飲需要差異化、標準化的產品,以保證服務的一致性,借助大數據來精準研發的菜譜和匹配的產能,能以最優的性價比來滿足其需求。
其三,其他渠道更多的是夫妻老婆店,沒有菜譜的更新、研發能力,但是又要不斷更換菜品以滿足消費者的味蕾,也需要一定的專業平臺給予產品、菜譜的支持。此外,作為整個交易鏈上最重要的一個環節,這些客戶確實最沒有話語權的,一般都是當地經銷商賣什么貨,就買什么貨,上什么菜。
其四,終端用戶大多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,無法了解同渠道、同屬性的門店都在使用什么產品、推出哪些菜品,需要通過平臺的整合推薦,來第一時間升級自家門店的菜品。
王德明補充道,一個規范的B2B平臺,同時也承擔著保障食品安全的責任,“有標準的軟硬件配置,有詳實的數據可查”。
比如,外部方面主要是嚴格管控原料供應商,包括優選源頭,審核供應商資質,定期稽核與問題督導等;內部方面,則是從進貨查驗到配送服務都進行嚴格規范,并進行周期性巡檢稽核以確保管理制度的認真執行。此外,還有全程冷鏈配送,自建專門的檢測室、定期抽取產品委托第三方檢測機構進行檢測,以及與保險公司合作,對平臺上所有產品進行投保等,從多個層面確保食品安全。
至于未來大數據還可能向凍品的哪些應用方面拓展,林志勇分析,將為凍品在餐飲業的銷售和發展趨勢、廠家終端銷售通路和產品適用方法、各銷售渠道的流通情況、廠家產品研發定制等,提供數據支撐,以此來優化整個產業鏈。
注:文中配圖來自網絡,如有侵權請告知
30000+
三萬家凍品經銷商5000+
五千家凍品上下游企業10億+
交易額10億